小满过后的乡村,天未大热,有着一种温润的快意,扑面而来的是泥土的芬芳。沿着村道一直开,车拐进了龙田镇王宾村。一片百香果树天然凉棚,一方原生态小菜园,几间低矮的平房,粉刷亮白的墙面装点着各式相框。
在这个简易的农家小院里,厨房不过几平米大,顶部是铁皮搭建的,十分闷热,再加上炉火的炙烤,热烘烘、闹哄哄、仿佛一个战场……
不同于一般的厨师,阿龙面庞清秀,身形瘦削,带着几分文弱书生的气质,掌起勺来却一丝儿不含糊,指点江山,叱咤风云。屋内不时响起一阵有节奏的切菜声,锋利的菜刀和厚重的砧板交锋,合着哗啦啦的流水声,碰撞出一曲交响乐,紧接着锅碗瓢盆纷纷上场,午饭的号角已吹响,只听“滋啦”一声,顿时香气四溢。
龙哥做的饭菜
农村的生活虽不及城市便利,但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端上来的都是些家常菜,清蒸排骨,肉丸丝瓜汤,蒲瓜炒肉,香椿炒鸡蛋,还有现摘现炒的番薯叶,油麦菜,鲜甜爽口,嫩滑的猪红、现宰的草鱼,自养的走地鸡,佐以蒜蓉、姜片,小葱,再用紫苏、薄荷、小辣椒分别调味儿,原本平淡无奇的家常小菜,经过精心搭配焕发出别样的滋味,咀嚼间无比满足。
龙哥的手艺,说不上最好,但胜在家常。“家”的味道,是任何星级饭店都模仿不来的。这一蔬一菜、一饭一汤,虽然都是最常见的食材、最简单的烹调,却最原汁原味,散发着一种笃实、微甜的生活气息,仿佛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这浓香的佳肴里。
“学做厨师就是老话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龙哥说。初中毕业后,家里没钱供读,龙哥的父亲和他说:“不管好年坏年,人总要吃饭的”,他便走上了学厨之路。十几岁的他,到了当时鼎鼎有名的广州宾馆,从酒店学徒做起,洗菜、刷碗、打杂什么都干,那时的大酒店还是国营单位,忙的时候师傅没时间搭理人,遇上师傅心情不好时,随时“哐”的一锅铲敲人脑袋上,在后厨做苦力学不到什么东西,只能“偷师”。
没过几年,酒店改制,开始流行大厨班子承包经营,龙哥跟着大师傅开始“跑江湖”,辗转江门、东莞、珠海等地,渐渐地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在外漂泊太久,是时候回家了。”赶场子近十年终回故里的他用这样一句话总结道。重新定义生活的他,决定带着一技之长返乡。
刚回到家乡时,他却像个“外乡人”,随着时光流逝,村子不断衰退,村里的年轻人早已被封闭的生活磨平了棱角,外出打拼多年的阿龙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他说,年轻就应拼搏一把。
乘着乡村旅游兴起的东风,龙哥一边当厨师,一边搞副业。去年,正赶上俄罗斯鲟龙鱼最受欢迎的时候,他和好友阿东做了返乡的第一次尝试:两个难兄难弟揣着东拼西凑的万把块钱,开着大货车就去江西买了近一万元的鱼苗。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劳碌,两人终于到家了,打开车门的瞬间却一下子傻了眼——因为缺氧,鱼都翻白了,血汗钱全都“打水漂”了,但此时两人顾不上难过,累趴下了。
说起那次惨败,龙哥感慨道:“这就是创业的代价。但如果不去试,你就永远失败。”很快,他们卷土重来,有了上次失败的经验,他们先是研究了鲟龙鱼的习性,接着找了一辆特制的海鲜车来运输,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终于成功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钓鱼,有人就问了:“有没有吃饭休息的地方?”,龙哥便和朋友一起开起了农家乐。
农家乐由三位返乡青年共同经营,大家分工合作,一砖一物从无到有,依靠熟客介绍,口口相传,这个小院逐渐热闹起来。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他人也想凑热闹,还有老板想要入股,但都被他们拒绝了:“如果要走(商业道路),早就走了”。对于以后的发展,龙哥只希望村子兴旺起来,带动村里经济发展,最终能一点点地改变村里人的观念。
返乡青年的未来道阻且长,惟愿不辜负美食与梦想。
林倩,公益领域的小全能,会沟通、擅策划、爱写作,可爱爆棚、迷倒众生。愿与一众志愿者朋友奋发图强为公益注入更多新鲜力量,让公益传播变得更简单。
项目简介
仙龙嘉泉
七夕文化节
项目覆盖达能生态龙门项目地,以嘉泉、大围村为核心,围绕“仙龙嘉泉七夕文化节”这一主题,挖掘龙门县王宾村的嘉泉文化,用视频、照片、文字等方式记录,并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民俗学、口述历史等方法,保护当地人文自然生态,以创新思维深挖其经济、文化、社会价值,扩大当地影响力,形成可持续的人文生态发展模式。
爱之声专注于公益慈善事业,竭诚希望有志同道合的广大爱心人士、企业向我们捐款捐物,或合作开展公益项目。捐赠、合作相关事宜,欢迎来电:0752-2168348;邮箱:68199565@qq.com;地址:惠州市惠城区河南岸斑樟湖路77号社会组织创新服务基地
编辑丨陈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