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的白洋淀有一种别样的美。去年冬天收割后,新长的芦苇已拔节吐绿。风和日丽,安新县白洋淀旅游码头游人熙来攘往,不为避暑,此时乘船入淀别有趣味。
随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正式公布,一幅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白洋淀生态画卷仿佛铺展在人们眼前。
春天的白洋淀。 陈建宇摄
建成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雄安要建成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打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华北之肾”功能。
白洋淀风光。
清理存在20年的大垃圾坑
“我们出动了50多名志愿者和清运工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尽快让淀区美起来、水质好起来,为新区环境作贡献。”安新县安新镇西里街村党支部副书记白瑞说。4月24日11时,记者见到他时,他正站在白洋淀第二大桥下面指挥清理村边存在了20年的一个大垃圾坑。村里出动3辆挖掘机和铲车,经过三天的彻底清理,现在正在进行回填。
雄安新区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功能定位,强力开展十大重点环境整治攻坚,新区及白洋淀上游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初步改善。
为白洋淀生态补水
生态补水“解渴”白洋淀。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统筹引黄入冀补淀、上游水库及本地非常规水资源。
4月24日,记者站在白洋淀第二大桥桥头俯视,只见淙淙清流自府河深水河槽流淌入淀。4月5日,水利部门启动了白洋淀上游王快、西大洋两大水库联合补水,历时2个月,预计补水2800万立方米。白洋淀历史上先后补水34次,外来补水对维护白洋淀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11月16日,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南湖村的沉沙池进口闸提闸放水,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试通水。跨越482公里,黄河水每年向白洋淀生态净补水1.1亿立方米。该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成为保障白洋淀用水安全的重要输水“动脉”。
春天的白洋淀碧波荡漾,游人乘船游览淀泊风光。 刘向阳摄
展现白洋淀荷塘苇海自然景观
多措并举,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展现白洋淀荷塘苇海自然景观。
3月底,126.6万尾鱼苗投放,拉开了今年白洋淀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帷幕。今年将进行3次增殖放流,进一步促进白洋淀渔业资源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环境调查及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日前出台,农业农村部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落实,将系统开展白洋淀及主要入淀河流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因子调查,为白洋淀水域整治、生态系统修复和雄安新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方案实施,建立水域生态系统综合修复技术。”安新县水产畜牧局技术推广站站长罗念涛表示,将来通过实施生态过程调控,恢复退化区域的原生水生植被,提高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增强白洋淀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来城市距离白洋淀这么近,应该留有保护地带。要有严格的管理办法,绝对不允许往里面排污水,绝对不允许人为破坏。
白洋淀。宋朝兴摄
进一步强化水污染系统防控整治工作
白洋淀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还将固本清源,进一步强化白洋淀流域水污染系统防控整治工作。
——着力实施外源污染管控,深入推进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纳污坑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业企业污水、黑臭水体专项整治。
——开展上游河道支流截污、非法排污口封堵、垃圾处置、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实施内源治理,加强淀区村、淀边村污水以及新区内河流污染治理。
——实施淀内底泥修复,推行芦苇和水草平衡收割。
——坚持流域“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理念,优化完善白洋淀及上游生态环境管理机制,优化流域产业结构,加强水环境治理,全面建成与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管理模式。
来源:雄安发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