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消失的民国》系列随笔(5):民国小学生的古文功底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1933年7月5日,四川茂县叠溪发生地震,郫县县立第四小学李蓂的《记地震》对此有切身体会:“民国二十二年,七月五日。余正伏案潜修,忽闻屋宇有轧轧之声。因出户视之,则见树木倾斜,花草摇动,溪水有汹涌之状,墙垣有簸动之形。吾方惊诧,觉地面簸荡,若乘舟而涉波涛者,噫!奇异哉,非地震欤?因思夫震撼之大,时间之久,为前所未有者。不数日,友人告余曰,前日地震,茂县以上之大山崩颓,压死人民,不可胜数,岷江上流,为之壅塞。余因之有感焉。吾人处此安全之地而不受地震之灾,岂非吾人之幸福乎?虽然,中华四面受敌,外人协以谋我,国势飘摇,较地震尤烈,吾人不得狃于目前之安全而忘土崩瓦解之危险也。”此番情景,与发生于75年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何其相似,茂县与汶川紧邻。 佚名的《还书笺》,文虽短,却含了几重意思,叙事层次分明:“疾患数日,卧居无聊,惠借《天演论》病中阅。读罢霍然,胜于参苓矣。谨先奉缴,得暇再当借阅。此书理境深奥,非草草如烟云过眼便可了然。闻尚有桐城吴先生改本未审,足下有是书否?鄙意可将二书参观,借以研精文法至其妙,理当无出入耳。足下如无此书,可由弟处购备,彼此合用,以节费。宅址不远,朝夕可相见也。贱恙渐见痊,稍健当到学晤面,不尽缕缕。”还书未道谢,又推荐了二书,有学人之风。 佚名的《记拔河之戏》,通过一游戏阐明一事理,深得“文以载道”之精髓:“时而不移寸步,时而突然左移,时而突然右移。胜者欣然,负者每起种种责言。而所以胜者常强于众人,尽力突出于不意之间,若其胜者恒胜,负者恒负,必左右之人数、年力不相等也。若其胜负无常,或竟不移寸步者,必左右之人数年力均相等也。吾因之有感矣。盖拔河虽角力,而合于左者恒助左,合于右者恒助右,则较力之外又有同心协力之效。故凡事欲有胜无负,必同心协力。” 类似者尚有佚名的《记某童奇想》,其中充满思辨,又不乏幽默:“某童夏日行乡间,中途稍困,憩一枣树下。仰首见枣实累累,远望田间瓜蔓纵横,瓜实亦熟。心念:‘此大树而实戋戋者不盈一握,彼硕大者乃生于蔓草之间,天公非愦愦欤?使余为天公者,必将易彼以此。’念未毕,适一枣实坠额上,有声戛然。童跃而起曰:‘嘻!假此枣而为瓜也,头颅不足碎矣!’” 佚名的《记某儿乘汽车语》,类似说明文:“儿随母乘汽车,询母曰:‘此车行速,岂车轮被烧负痛急前奔乎?’母曰:‘非也。煮水成汽,汽力推动机轮,故轮疾转也。’儿曰:‘汽力若是大乎?’母曰:‘然。’儿翘首视窗外,见山河树木皆向后移动,又惊询曰:‘母试观之地将流向何处去乎?’母笑曰:‘否,吾车行也。汝不见云行月下,有似月驰云中乎?’儿恍然,自笑不置。及下车略坐,则又曰:‘我息,而地亦不动,得无地亦倦而息耶?’母闻言不禁大笑曰:‘顷间云月之喻又忘之耶?’儿拊掌不已。”将汽车运动原理、参照物等知识,以母子对白形式阐释明了,寓教于乐,甚为巧妙。 佚名的《记某黠儿》所讲,为一顽童以爆竹惊马的恶作剧故事:“一黠儿喜侮诸动物,以为快。一日遇马于途,驱之不去,则以小爆竹数十,阴系其尾,燃之而逃。爆竹发,伤马足,马惊,疾驰过市,人不及避。仆以伤者踵相接,肩担而手挈者,失物尤得算。询知,为某儿所为,则群趋其家,仆伤者责医治,遗物者索赔偿,有马者索逸马。一室哗然,家贫父母无以应,痛责儿而谢诸人,且使儿速追逸马。儿迹马至数里外,逸马在焉。然马识其为侮己者,仍惊逸不已,愈追而愈远。儿不得已哭且行,求救于乡农。乡农出马前而反逐之。始得曳以归。顾不敢入家门,请邻人告马主而还之已,则徘徊门外。饥渴甚,邻人为言于其父母而纳之。自是黠性尽脱,不复敢侮诸物矣。”顽童虽劣,却也可趣,文字不长,生动鲜活。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游杈波的《清晨上学记》云:“庚午之春,某日晨起,推窗一望,则大雨淋漓。遍地红花杂绿叶,夜来风雨洗春娇,可为斯咏也。未几,入书房携书上学。出门,狂风大雨,扑面飞来,大惧急退。入坐房中,无聊而观书。忽观至‘讷尔逊冒雪返校’之事,醒吾心,一跃而起,再携书,奋勇出门。沿途花柳飘摇,泥泞满路,四望无人,独自前行,衣履尽湿。及到校后,乃更衣而坐,未几,钟遂鸣矣。窃思:人不为荣誉则已,若求荣誉,必坚忍耐劳以战胜艰难辛苦,方可出人头地!不然,则畏风怕雨,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矣。乃记之以自勉。”讷尔逊乃英国海军统帅,,而成为风云全球的人物。幼时,讷尔逊同其兄同在一所学校读书。一次,时值寒假终了由家返校。途中突风雪大作,寒彻入骨,其兄劝阻前往,并一同返家。父亲得知此事后当即训斥,讷尔逊遂冒雪返校。文章前半部分讲事情缘由,后半截子明心路历程,这样的转合,今天的孩子们也常用,当属学童小把戏。文前的风景描写有些铺陈,似乎在为描写而描写,讷尔逊冒雪返校故事的套用也显生硬,两厢未能融为一色,但毕竟是小学生作文。格勤朝夕,怀抱古今,可励志的古代人物多亦,而此文选择一西洋故事,西风之劲力也。 广东梅县丙镇公学谢进云的《为学校拍卖展览品拟广告》云:“诸君,日前丙镇各学校,在丙镇公学校里,开成绩展览会,你们曾去看过吗?那成绩品的种类很多,制造又很精良,并且五光十色,式样新奇,图画呀,手工呀,无美不备,罗列在一校里头,真是好看极了。其中本校的成绩更为出色,那天看的人,见了这些成绩品,都十分欣赏。我曾看见很多人要想向他购买的,但是没有机会购得,我看了都代他可惜呢。本部体各方欢迎的热诚,应社会要求的需要,特向本校教职员及各校的校长,筹商妥当办法,现在已经就绪,将那又美丽又精好的成绩品,通通都交给本部代为拍卖了,不但物品精美,并且价格从廉,真是从来没有的好机会呢。诸君要买的,快快来罢。现在所存无多,就要卖完了,若是慢点子,就买不到了,请诸君不要失了这个好机会呵。”广告竟也是作文课的内容,一则说明教学思路广,一则说明教学的学以致用目的很明确,现代商业气息在类似梅县这样的侨乡业已很浓。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陈文杏的《游大新公司记》云:“省之胜萃于堤西,有物屹然如涌出,高立于中天,傲雨凌云,辉煌灿烂者,曰大新公司。背环云岭,面带珠江,诚胜地也。月之中浣,陈子方暇,游于其中。时也灯火齐明,笙歌聒耳,衣香鬓影,络绎如织,两梯如龙蟠,陈设美备。窃念世之进化已达极点,回忆上古茹毛饮血、穴居野处者,则判若天渊,风马牛不相及也。然而其中洋货居十九,固利权外溢,外人视中国为最大销货场,以化学之劣货博吾有用之金钱,奈之何民不穷且弱也!循梯而上,直达天台,陈设益备,穷极奢豪。有假石山、粤京戏焉、电影戏焉,俯视市廛行出,飞鸟渡柯叶上,鱼灯若隐若现。奇草异木,环拱栏旁,而生明月星斗,引袖欲随微风,砭骨颇切遐思。嗟乎!自有招商贾设公司之法立,则小贩工作之徒,竟有日不暇给之叹。虽然此固无足怪也,独怪乎,彼奸商者,惟知图利,不顾金钱外溢,土货则以为劣,诚大惑不解也。吁!外人吸收吾金钱,而吾无以制之则亡无日矣。”大新公司乃民国年间广州著名的百货公司,文言文写现代都市游记照样文质优雅。有人以为此类文体犹如僵尸,与现代生活龃龉抵触,扞格不入,此话恐怕绝对了。 佚名的《记友人豢西洋猫》,造意奇特,想象丰富,偶以动物寓理,有柳宗元《三戒》遗风:“昔苏氏子瞻曰:‘哺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畜不捕之猫。’良以捕鼠猫职也,猫不捕鼠则以为溺职猫矣,豢之非徒无益而且损费。 吾友某家患鼠,硕且多,遇物无不啮,某以为非常猫可制。以十金购西洋猫,体甚庞,置之室中。饲以鱼,不食,饲以太牢则食。然信其能捕鼠也,虽日费太牢亦不惜。猫始至,鼠患少。息然,未见猫之捕鼠也,既而鼠复肆如故。久之,虽白日纷窜几榻,猫孰视之终不捕。 友甚异之。予曰:‘是猫也,产自西洋,初未识中国鼠也。猫不识鼠,故鼠不畏猫。子不咎己之误,豢而徒咎是猫,窃恐猫不任咎,反为鼠所笑。’或曰:‘不然。明万历间,宫中有巨鼠,力能噬猫,适西洋某国有以狮子猫入贡者,责以捕鼠,鼠立毙。蒲氏留仙,志之详矣。安见西洋猫之果不识鼠乎?’予闻是言亦不敢决然,则今之西洋猫果有异于古之西洋猫耶?今之鼠果更黠于古之鼠耶?”这么一个小故事,起始即“昔苏氏子瞻曰”,此风也来自古人。 “家在巷之稍东,前有溪,沿溪杂植槐榆杨柳之属。下设石栏,每夏日晚晴,凭栏俯溪,游鱼可数。凉风飒爽,蜩蝉齐鸣,景至佳也。一入门则为广庭,南北四丈余,东西七丈余,旧通为一。数年前始插竹为篱界,为二区。当门出入之一庭,遂狭如一室。其上因篱架棚,棚上藤蔓附之。叶茂时如张盖,雨小不漏点滴,夏日经行无炙肤之苦,藤当花时野蜂游蝶飞绕滞架。篱下杂置盆栽,秋菊春兰,极清幽之趣。”本段文字选自佚名的《记家庭状况》,作者笔下的庭院,虽非豪宅,却也清幽雅静,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其自得,颇有白乐天《池上篇》之惬意,而无“吾将终老乎其间”之颓然。境由心造,洗尽尘滓,各花入各眼,我爱我的家。这样的景致,当属南方的某座城市。此文开篇曰:“余家居城东,附近有僻巷曰留芳。意必乡先辈有德行者所曾居,从而询之不可得,独巷名长留人齿颊间耳。”报得不凡身世后,也点名了“僻巷曰留芳”,无锡城有留芳声巷,不知是否一回事。请教无锡博友“枕砚散谭”,他说就是,并告知杨绛回忆文章曾提及此巷:其父杨荫杭1919年携家眷自北京返无锡,要租房子,其时,,杨荫杭去此巷看那座朱家宅院,钱家正租住其中,这是杨绛第一次接触钱家。写作这篇作文的孩子,该与杨绛是同龄人吧。另外,音乐家杨荫浏也居此巷。1954年城墙拆除后,此地多有变迁,如今面貌与文中描写已是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接着是自家居舍的描述:“一入室,即一书室,左右图书满架,架前列客座,兼为酬应宾客之处。近窗东,偏设一书案,家君暇时每吟哦讽诵于此。一室后,一轩西通内室,内室凡四楹。东二楹,西一楹,俱为卧室。中一楹,为会食处,亦设客座,兼为酬应女宾之地。 前即广庭,杂植梅桂方竹荆树石榴等,庭南薶三巨石,瓮养小鱼金鱼虾蛤。夏则兼植红白芙蕖,庭阶户牖各有异趣。小鸟三两,时来巢枝间。三五月明,一家闲聚庭中,极尽天伦之乐事。 一内室后通后室,数楹庖湢之所在焉。后室之后,有一大园中横一巨阜。阜前为圃,蓺蔬菜无数,四时不绝供肴馔之余,兼以赠人。阜后有竹数十竿,竹外墙阴有一池,沟通后溪养鹅鸭二三其间。以池无栏,祖母禁余辈至此。然偶游其间,萧瑟万状,恍有深山巨谷幽邃无涯之观。阜首有一桃树,婆娑偃仰,花甚大,不常实。去岁忽连枝累柯,稠密无数。熟时摘食,味胜常桃,以赠戚友家,无不叹为珍品。阜高可二丈许,登之隐隐见城堞环东北,近眺后溪人家砧杵歌呼之声,如出竹间。每春日,偕弟辈施放风筝其上,以为至乐。然此后园戏嬉,祖母不常许也。”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此文有归有光《项脊轩志》的影子。 广东东莞女子高小学生杨觉明的《观飞机记》云:“癸亥之春,三月既望,珊洲演放飞机。余欲往观,深以独行踽踽为虑。既而二三知己过访余家,遂结伴往观。见夫游人如鲫,不绝于道。遥见一物,似舟非舟,似车非车,浮于水中,不知者,以为汽船焉。友人告余曰:此所谓飞机也。”此开篇显然是受到了苏轼《前赤壁赋》之卷首“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启发,民国癸亥为1923年,当时的习惯应是民国三十四年。 四川万县分水场县立第二小学陈晓初的《书楼望月记》云:“一夕,人静矣。余倚窗读书,偶见月光射入,宛如白练,顿生明月入怀之感,遂弃书起立,循栏徘徊。见夫玉免悬空,光辉皎洁。举目四望,万籁寂寥,清风夜起,促织微吟,顾而乐之。适有孤鸿横岭东,展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其音交交,掠余而西也。时已夜半,月凉似水,忽见草际微动,黑影隐露。余不禁长啸,叹曰:‘人耶?鬼耶?何裹足而弗前!’半晌无声,长空寥廓,清寒殊甚。少焉,嫦娥西匿,余亦就寝。”此文有《后赤壁赋》的影子。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魏邦权的《听鹃记》云:“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夜,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斯时明月在地,庭中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龙蛇蟠结,盖竹柏葡萄影也。已而庭树之上,鸣声凄切。倾耳听之,似唤‘不如归去’者,盖杜鹃也。其鸣急迫,其声凄厉。凡入耳者,未有不动于衷也。夫鹃一鸟耳,昼夜悲鸣,催人耕作,故又谓之‘催耕鸟’焉。余听之,不禁有感于中矣!夫人生之光阴有几,而九十春光,尤如白驹过隙焉,彼杜鹃者,夜半啼血,欲唤回将去之东风,吾人对此垂暮之春,能不感韶华之易逝哉?因听鹃而作记自警。”东坡千载,不缺知音。此文也由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脱变而来。 这类文字虽有模仿效拟之痕迹,却无鹦鹉学舌之因袭,虽有依样师法之套路,却无邯郸学步之成拙,足见古文记忆之深刻,心摹手追,稚嫩尤在,一招一式、一词一句皆有出处。民国时期,虽有白话文运动在前提倡,但教学的正统、文脉的嫡传仍在文言,魂兮尚有所依。既如此,又自然不伪,免造作之态,皆为所见所闻,俯拾而来而已,故又不失童真天趣。这些烂漫无邪的小作者,穿着绵长袍,背着布书包,与今日学童有着同样的顽皮、同样的好奇,不同的只是塑造有异,引导迥殊。那时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圆行方止,聊以从容,实在渊于学立道通、自然贞素的古韵古意奶水。 今天小学生有所谓的“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昔时小学生是否也有?鲁迅的文章那时尚未入选课文,故不必为拗口艰涩、隐晦难懂发愁,但文言文的数量要比今日大得多,好在社会上大的文言环境尚存,读书人之间的交流多不弃之。作文也是要完成的,且比例还不小。学生如何恐惧写作文,只因僵硬模式、呆板教条下的命题作文、按图作文,非儿童立场视线,非儿童认知规律,故而窒息了兴味盎然的童趣,扼杀了自说自话的认同。那时也有诸如《全国小学国文成绩文海》(上海崇新书局1926年再版)、《小学作文读本》(上海三民图书公司1935年版)、《小学模范作文》(上海大方书局1947年4月再版)、《学生模范日记》(广州大成书局1947年6月版)之类的“范本”,否则当时被选的优秀篇目,今人便很难分享到孩子们的百年心情了。如何规范,且又不损害其脾胃,应是有讲究的,但绝非主题突出、思想鲜明、结构完整、首尾呼应式的规范,那无异于囚囿想象,幽闭思兴。“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这两句叶圣陶在编辑《开明国语课本》时说的话很是贴切,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教育,也持此种理念,故能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取材从身边开始,随生活进展,渐拓广大。 佚名《泅水记》云:“余家负郭而居,田塍弥望,塘浦纵横。舍后一塘,大可三亩,柳阴四围,蜩鸣蛙唱。若相酬答村童数辈时,相与游泳其间。” 佚名《记扑萤》云:“暑夜乘凉,偕诸兄妹坐庭院间,射谜语、捉迷藏、歌俗谣、扑流萤,觉人生之乐无逾于此。今言扑萤之乐。”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卢焯坡的《春郊游记》云:“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江炳崧的《夜月采莲记》云:“饭后斋中独坐,好友忽临,约往外游。乃束装偕往,盖月下泛舟也。舟次池中,举目四眺,则亭亭独立,不蔓不枝。微风吹来摇曳波中者,凌波仙子也。而月影星光,益辅其美,殊可乐也!余以良宵美夕,人生难再,故至夜阑兴尽,始摇舟而归,并携莲一枝,置诸瓶内,以驱尘俗。归而记之。”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刘在镕《春江垂钓记》云:“某星期日,学校放假。吾谓友曰:‘时当春日,江水清澈,而江边之景又可玩赏。吾友可往江边垂钓否?’友曰:‘可!’乃持竿而行。沿途纵观春景,时则桃红柳碧,草长莺飞,顾而乐之。不觉已至江边矣,余与友乃于垂阳下,选钓鱼矶而坐。则见浪花四散,水天一色,真奇观也。”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黎寿泉的《春日游公园记》云:“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园之游。时则春风和煦,园花盛开,草木青葱,群鸟飞鸣,游目骋怀,至足乐也。至音乐亭畔,闻有乐歌之声自放音机出,因与某君驻足听之。既而环游公园,乃知放音机之设,遍于园中。公园之大,一人歌之,千万人得而听之。与民同乐,其斯之谓欤?游罢归来记之。”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黄自强的《中秋赏月记》云:“银河泻影,丹桂流香。此何时乎?盖秋时也。晚膳后,入小园中,作散步之举。既至,举头四顾,但见万家灯火,辉映天空,如星罗棋布。” 广东蕉岭高小学生丘佩珠的《初夏新晴》云:“一雨经三月,困人无限情。不图初入夏,乍喜得新晴。残滴千红落,浮烟众绿生。湿云遮树淡,烘日照窗明。阶砌苔痕重,田畴麦浪平。风光正佳绝,芳野乐间行。” 佚名的《记水中月》云:“昨夜苦秋热,不寐。见窗外月光湛然,因起,徐步庭中。庭隅一缸,承檐漏。月下视之,水清可鉴。” 佚名的《梁溪记》云:“锡邑西南滨震泽,多小溪短港,而梁溪为巨。乡之人于溪边环堤为池,以之养鱼,数十里弥望不绝。鱼多鲭鲢。春时下鱼苗,实以水荇,饲以溪蛤及螺。二三年更番,取出获利殊丰,此亦实业家所宜注意者也。池堤多杨树,杨性喜水,其根能固堤。泛舟其间,如入绿杨城郭。池鱼既多,水鸥争集,鸥作白色或灰色,舟行惊起,其声格格。池中多以绳经纬作巨网,间插长竿,竿顶系败扇或束草如人形,所以惧鸥也。堤上构茅舍,守者宿其间,下系渡舟。每夕阳初下,渡者加多,柳边人歇,静待船归,风景真堪入画。溪中渔舟往来不绝,薄暮即泊舟池畔。炊烟缕缕,浓雾四塞。斯时,树色山光,一抹淡痕沉沉睡去矣。溪以梁伯鸾所曾隐,因名之曰梁溪,而邑中别名亦曰梁溪,则以小概大,或亦名学家所称为例外者矣。” 留此湖山,得此佳趣,召以佳景,假以文章,其中含蓄美感的景致描写,不是只合梦里才有,或只是村口的随处可见,或只是郊野的极目远眺,虽非秀山丽川,名胜古迹,却充满了诗意。这样的描述与古时田园诗中的吟唱,异曲同工,不期而合。中国南方长大的赛珍珠在1938年诺贝尔奖的奖台上曾深情地说:“世界上最美的人是中国人,最美的地方是中国乡间的田野和村庄。”晚年的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见到晚年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李约瑟问:“你最近一次去中国是哪一年?”高本汉道:“1928年。”“为何近几十年都没回中国去看看?”高沉默片刻,自言自语道:“我更喜欢古典的中国。”高本汉所说的都是民国时期古典意味尚存的中国。 这些作文,还记录着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后人读之,不觉怅然。人间已换,人非物亦非,时光流逝,不知老之将至。同时期的李叔同曾将美国民谣My Dear Old Sunny Home填作《忆儿时》:“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1920年1月,“五四”运动后不到一年,,即由文言文教学改为白话文教学,于是各地小学陆续开始采用国语教科书。1930年代后,白话文课本取得全胜。至此,小学生们开始学习白话文,文言作文渐也消失。贺麟曾言:“谈学应打破中西新旧的界限,而以真理所在、实事求是为归;作文应打破文言白话的界限,而以理明辞达、情抒意宣为归;翻译应打破直译意译的界限,而以能信、能达且有艺术工力为归。”他的“作文应打破文言白话的界限”表态,实则对文言作文的肯定,无奈大势使然,螳臂当车,不知其不胜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