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种田搞鱼塘,亏了连饭都没得吃。”
2014年当卢敬锋做出回家养泥鳅的决定时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
但回乡养泥鳅并不是冲动之举,小的时候卢敬锋就跟舅舅学过养泥鳅,2011年还专门到广东佛山的一家泥鳅养殖厂当学徒学技术。
钟山县花山瑶族乡宝鹿村委保垌村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常年降雨充沛,气候冬暖夏凉,是出了名的生态好。
所以,他一直都想把学到的技术和家里的好生态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养殖产业,在自己家门口富起来。
面对父亲的极力反对
卢敬锋该何去何从?
知易行难,顶着巨大的压力卢敬锋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
第一年他把家里的三亩田地改为鱼塘,为了提高鱼苗的成活率,还特地选了大鱼苗。经过四个多月的悉心照料,竟收货了6000多斤的泥鳅,加上当年泥鳅的行情好,每斤可以卖到十七八块,除去成本还赚了七八万块。
初次创业尝到甜头更加坚定了卢敬锋发展泥鳅产业的信心,之前反对他的亲朋好友以及持观望态度的村民都纷纷前来“取经”。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村里养了20多亩泥鳅,不少村民靠养泥鳅赚了钱。
养泥鳅的人越来越多,
单纯靠本地市场和零售这一条路是行不通的,
为了打开销路,
卢敬锋把眼光放到了外地。
“我们的泥鳅生活环境好,没有农残和重金属超标,在质量上是很占优势的。”很多老板都对这里的泥鳅很感兴趣,但一问到产量,很多老板都摇摇头。“有一次在桂林联系了一个老板过来买泥鳅,原本以为够8000斤,可是称完之后只有5000斤,当场要求降价。” 卢敬锋无奈地说道。
扩大规模,才能打开销路。靠传统的单打独斗自养自销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卢敬锋想到跟农户联合起来,签订了养殖合同,组织有意愿的农户一起养殖统一销售。这两年,转换了养殖模式,泥鳅的产量跟上来,加上产品质量好,桂林、上海的订单源源不断。
去年6月一场洪水将刚卢敬锋和农户们放下去的50万斤鱼苗全部冲走,仅鱼苗卢敬锋就损失了20多万元。这场意外让一些农户打起了退堂鼓,但洪水并没有冲走卢敬锋养殖泥鳅的决心,“我们村水质好、无污染,特别适合养殖泥鳅,加上市场前景广阔,既然选准了这个产业,现在就要考虑怎么把它做大做强。”现已是经验丰富的“泥鳅达人”卢敬锋信心满满地跟记者说道。
“产业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只要方向对路,用好政策资源,没有过不去的坎。”花山瑶族乡的第一书记朱申福在了解了目前泥鳅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后,正积极地研究相关的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发展难题。
让泥鳅产业变成农户“钱景”,
带动更多的瑶乡同胞稳定脱贫奔小康。
▍综合来源:贺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
▍综合编辑:贺州365网(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商务合作:0774-5123365、5138868.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方删除,谢谢
猛戳这里,与贺州在线365网网友King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