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华
武穴地名的由来,据《康熙丁未志》载,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唐号武家阅”。又据《徐氏通谱》载: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有人主张把县治建在武家阅。当时县令徐成章认为:武家阅地临江浒,要建县治,必先筑城池以备不虞。因筑城池的开支太大,经济无法措集,是以未果。从这个记载说明:“武家阅”之名当出现在隋代“大业”之前。据何绍基《长江图说》载,“武穴古为大江九穴之一,故明代更名为武家穴,后演变为武穴”。此外,武穴还有两个古名。古时,武穴是青林湖(今武山湖)注江之口,故武穴有青林口之称;又因古时青林口这段江称利水,《寰宇记》误将“利水”注作“刊水”,传之后世,故武穴又号“刊江”。这两个名称以前只见于古代地理书籍和地方志以及文人诗词中。现在虽用作街道名称,但原义鲜为人知。
武穴早在隋大业(公元605至617)之前(距今1400多年前)已初具城镇的雏形,因此隋大业间有人主张在此建立县治。后来由于沧桑多变,到元之季世、沿江一带居民鲜少,斥卤沮洳,芦苇蓊翳。洪武初……次就开辟(见吴熊《青林堤记》)。此后,武穴很快地发展起来。在明弘治之前,就称为武家穴市,并设有巡检司。
“弘治”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1488至1505),在武穴设巡检司,也只是承袭前朝的军事设置罢了,其实早在2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相类似的机构。元“至元”十七年(1288)元世祖忽必烈时就已经看重了武穴军事要塞的地位,是年二月设武家穴水站驿传机构,后于泰定元年(1324)扩充编额,有提额2员、司吏2员、战船16只,站户28家,站户以自备船只传递公交。这28站户应该可以说就是武穴老百姓,世代口口相传至今耳熟能详的“二十八家”的起源。陈淑先先生所撰(广济人民来自江西瓦砾坝)一文说:传武穴城区江边最早有24户邬姓船民定居。(地点古名乌石矶)。先民靠江吃江,最初就是一个渔村,故而此地汉代称为“邬家阅”以后演变成“武家阅”、“武家穴”再后的“武穴”,也就有了前后承袭的关系了。吾据世居武穴前辈贤能的指点,“二十八家”的具体位置在武穴下正街靠近正码头处(下庙以下)原棕绳社一片,这一带地势较高,凌突于江岸,据传正码头原为武穴临江城门,拱门上方原镌刻有“武穴镇”三字,武穴解放初城头尚存有石板铺砌的平台,阔数方丈,临江一面还残存部分精致石材护栏。在台上依栏隔江南望,峰峦逶迤,青山葱翠;俯看江面帆影憧憧,惊涛拍岸。在此处迎送亲友,眺望轮船进港、靠泊、起航,实为市民纳凉观景的一处胜地。古时城头有一座飞檐古楼,古色古香,高昂兀立名曰“凌江楼”。夜分,楼上灯笼高挂,俨然就是一座灯塔,江上行船,数十里外便可瞭望此楼。惜此楼1938,武穴这一带江岸稳固,历千年未变,视野开阔,航道通畅,靠泊便利。并且水产资源丰富,渔汛有序。野生江鱼有鲢、鳙、鲤、鳝、鳗、鲟、鲶、鳡、白等,诸多种类,儿时常见江边渔船成排,网罾成串,曾见起获的鲟鱼长达八尺,遇西风天气,江面白浪间,黑色江豚跃跃成群。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一江段是全长江自然鱼苗最佳捕涝区域。每年成鱼入海回游到峡江产卵繁殖,孵化后顺流而下边游边长,到这一江段正好长成集群适捞体形,上游太小,过此则自然散开不成群,所以这一带江边千百年来形成了“装捞”这种季节性的特殊行业。每年春汛,武穴到龙坪江畔捞网排排串串,小舢板穿梭其间,绵延数十里,邻近三省数县都到武穴挑鱼苗。并由此还衍生出武穴另一个特种行业的街道“油篓街”,专门制作挑渔苗用的竹丝编制、皮纸蒙糊,梓油涂粘成型最后外刷桐油防水,轻巧实用的鱼苗篓。自然孵化的鱼苗,抗病强,成长快,成鱼肉质口味都远优于人工孵化的鱼苗,这也是自古以来渔民聚居武穴的原因所在。
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唐称“武家阅”,至于定居这里的渔民得到了隋唐时代是不是就变成以武姓为主,从而衍生成“武家阅”来,无从查考。世事越千年,武穴地区邬姓居民也不可能守业不变。据资料显示现在武穴全市邬姓居民共有8户11人,其中武穴城区3户。不过俗讹误成也是有可能的。利水误为刊水尚有之邬wu、武wu读音仅声调有别而矣,(说文)注:“晋大夫司马弥牟邑”,按,弥牟为邬大夫,见昭二十八年《左传·自召十八年》,前此有邬臧,以邑为氏。戴先生曰:今山西汾州府介休县县东三十五里有故邬城,汉县也。其北魏之邬城,在今介休县东四十五里,俗讹武城。可见“邬”、“武”之误自古有之。
家:则无需赘述。
阅:东汉许慎说文,具数于门中也。(译文)阅:在门中逐一清点计算。,具者,供置也。数者,计也。计者,会也。云于门中者,以其字从门也。《周礼》:“大阅”注曰:“简军实也”。《左氏春秋》:“大阅”,传曰:“简车马也”。引申为阅历。又引申为明其等曰阀,积其功曰阅。手部揲下曰:“阅持也”《易》:“揲之以四”,谓以四更迭数之也。古假阅为穴。《诗》:“蜉蝣堀阅”传曰:“堀阅,容阅也。”阅即穴。宋玉赋:“空穴来风”,《庄子》作:“空阅来风”司马彪云:“门户孔空,风善从之”。《道德经》:“塞其兑,闭其门”,兑即阅之省。
武家阅:浅解,明弘治前的“阅”含有兵营、检阅、阅兵、巡阅之意。那时的二十八家站户,其实就象古时屯田养兵的准军事性质的组织。只不过是以渔代耕的区别罢了。
穴:【说文】土室也【注释】引申之凡空窃皆为穴。康熙典注:上古穴居而野处,又孔穴也,又窟也,又地名,“水经注”中卢县之西山谓之马穴山。洞窟、又险要,【淮南子原道训】水居窟穴,人民有室。伤损,“孔融诗”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又穴位、人体经络通窃处也。贬义引申巢穴,异类麇集之所。
古志云汉以前之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汉时屯扎于武穴的精兵乃英布樊哙之兵)到现在演变精简为“武穴”二字,乍一听好象这里的人尚武、勇猛、彪悍。三国时,吴大将甘宁,字兴霸,投吴前,就是在武穴与富池这一带江上扯锦帆集众为盗,人呼其锦帆贼。徜以“人极悍,有精兵”来简释“武穴”之义确存偏颇。
《长江图说》谓武穴古为大江九穴之一。这个“穴”是指地理地形地貌而言。展开地图索寻其余之“穴”终难觅得,有关“穴”的地名康熙字典注【左思蜀都赋】嘉鱼出于丙穴,丙穴在汉中沔阳县北。仅此条与大江有关,现仍称“穴”的地名有“郝穴”——江陵县城关镇。另查列长江九穴十三口,九穴即采穴、杨林穴、宋穴、调弘穴、獐卜穴、郝穴、小岳穴、里社穴、赤剥穴。十三口为虎渡口、油河口、柳子口、罗堰口等。武穴不在其列。这九穴十三口皆为荆江两岸江流分泄口,有纳有泄。现在仅剩下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流长江汛期之水入洞庭。但自古以来这些与武穴(青林口)一样都是大江纳泄分流汇流的要冲。
汉、晋、以前青林口乃是大江北江主弘道的主要入口,俟后浔阳九派逐渐归流到南江主弘道、在北江航道没有完全淤塞之前,华阳水系也就没有完全形成,武穴境内的青林水系归流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承雨面积,仍是从青林口注江,六十年前我们所看到的青林口拖船埠截面宽达百米,上索二千年前此口又该是何等浩瀚,青林口和大江上段之富池口、韦元口及荆江九穴十三口一样,都是大江各段落江水吐纳的要冲,地势险要、水象险竣,如富池口在大闸未建之前,凡年稍长者都有印象,富水从富池上首入江处,河岸陡峭水流湍急,两股水流相会,清浊分明。武穴在修筑明永乐江堤时为何要多费工多费钱财建成凹字形堤身而不取直呢?主因就是当时青林入江口地形复杂,水宽浪急,地质松虚,深不见底,难以截流,固避虚取实,在上起盘塘下到黄梅新开口七十余里一线长堤上,拐这么大一个弯,而把武穴以后的主城区这一块地域撇在堤外呢?其实当时修筑的皇堤也就是充分利用原有的民垸圩堤串连而成,省工省时,武穴当时修成凹形挽月堤也有其符合当时现实科学的一面。一是选择实地使堤身稳固;再是顺水势让出淤滩,排湍流于南;三是凹堤回弯水泄浪浊尽在月塘东侧,使西侧泥沙沉积后淤固;市内堤取反抱江流之势,一则削弱直冲而来的水势。二则滞淤造陆,用非人力的办法达到塞穴的目的。后于咸丰三年(1853)穴下青林堤溃,冬月兴修,改真居殿故堤旧址,自西官坝经江防府署,穿正街,筑月塘口,直接下港大堤,将弯月堤改直后,武穴之要“穴”仍存于人们记忆中。旧志数次载“穴下”一名,因该处古时多次溃口。既谓“穴下”,必有“穴”之所在,古时就已指明武穴乃大江九穴之一,必是大江之要冲。
武穴建市以来,人们断不了有这样的议论,市名是采用“武穴”还是袭用“广济”为好呢?广济立县以梅川为治所有着一千五百余年的经历,当然有其诸多方面的文化积累,但是“市”与“县”有极大的区别,其取名崇尚文化积累是不可忽略,但经济发展的前瞻性则更为重要。当年广济县为什么以区区小县能领跑于黄冈之前列,得益于一九五三年将县治从梅川迁到武穴这一重大举措。武穴镇在一九五二年以前,曾多次,多少年独立于广济之外,单列为地区直辖县级镇,就是由于武穴有很多方面有着山区县所不具备的优势。53年以后的广济县实际上是聚合了一县加一镇的实力与人家竞争,当然优越一些。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武穴设武黄同知府起,就大大提升了武穴的地位。由于武穴港口的兴盛,清末民初,武穴就发展成为湖北省七大商埠之一,几与宜昌、沙市齐名,声誉远在黄石港、石灰窑之前。咸丰六年设武穴厘金局,咸丰十一年设江汉关武穴总卡,武穴上关下关地名由此而来,光绪十七年改为分关。同治三年在武穴设掣验局,定江苏仪征盐船(淮盐)在此验票,亦总领鄂东数县盐务,,下月塘与新河避风港就是应此而修建。,1913年设湖北省国税厅武穴支厅,同年设武穴稽查征税专局。1915;1930年设武穴度量衡检定所管蕲黄广三县;1932年设黄冈地方法院武穴分院;同年设武穴营业税务局辖浠水、蕲春、广济、黄梅、罗田、阳新县税务分支机构;1937年设湖北省银行武穴支行行政管辖石灰窑、鄂城、孔垄、阳新、浠水办事处。还有省立教育机构,等等不胜枚举均领先于鄂东。这一切在县一级是不可能设立的,就是由于武穴以港而立,以港而兴的特殊地位而得来的。武穴建乞市之初也就是要走以港兴市之路,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对武穴的眷顾,也缘于此。“武穴”一名自有厚重的文化沉淀,亦有家乡儿女母亲的名字,怎可轻慢。就象荆州市江陵县之郝穴乃其县治所在地,早在唐时,大诗人李白就以一首《下江陵》绝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把江陵唱响得世人尽知。而郝穴镇的人民至今也不以“穴”字不文而废弃“郝穴”之名不用。一个历史地名自然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存在。
敬请关注,欢迎投稿!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期责任编辑:吴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