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岗纪事(55)】
说这是一场鲟回“演出”,是因为它的参与者,在1988年就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多年来,它每一次“出场”,都引世人瞩目。
这一次同样,海内外各路媒体,纷纷聚焦。
▵4月14日,2018年中华鲟放流活动在宜昌城区胭脂园举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定明,宜昌市委书记周霁出席放流活动。记者黄余洋 摄
如果我们追溯得远一些,在距今约 1.4 亿年的上白垩纪它们就已经出现了,是恐龙的伙伴。
如今它出生在长江宜昌段,在婴儿时期顺江而下出海远洋,北可至朝鲜海域,南游到中国南海,,都是它们成长的家园。
在成年繁殖期时,它们又不约而同重回生长的故乡——长江宜昌段,交配繁殖。
有人说,在大海中生长10多年后,它们还能在我国长达1.8万千米的海岸线上,准确找到百公里宽的长江口顺利洄游,本身就是奇迹。
因这种浓浓的“家国情怀”,它被称为中华鲟。
它们从不怯场,因为对于“出场”已司空见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鲟回江海每年都在这里举行,已连续实施了60次。
60次“鲟回”,超过500 万尾中华鲟参演。
每一次都吸引了全球聚焦。鲟回江海,已成为中华鲟的巡回表演。
▵2018年中华鲟放流活动现场。记者严晓冬 摄
这次的主角由500尾组成,与历次有所不同。
在年龄上,主角们包含5个年龄梯队,也是历次鲟回“演出”以来,年龄梯队最丰富的群体。
从性别上,主角中较大的60尾7至9龄中华鲟均为雄性,主要针对野生中华鲟雄性成鱼比例低的现状,以期通过鲟回改变性别结构。
另外,这次主角们佩戴的追踪设备声呐标记,工作寿命由往年的5个月,延长到了10年。
这种声呐标记植入在鱼腹,当标记鱼游经接收器接收范围(约1000米)时,可以自动记录接收信号时间,从而推测中华鲟洄游过程。
科研专家介绍,设备寿命的延长,对于为验证它们能否成熟并洄游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雄性中华鲟首次达到性成熟的时间一般为9至12龄以上,这次放流的部分7至9龄中华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陆续达到性成熟。
有了可达10年的追踪设备,这些放流的中华鲟下一次到访宜昌交配繁殖,便能准确监测。
为何“鲟回”演出了60场,“舞台”都在宜昌?
作为国家级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宜昌这段秀美的江段,成为中华鲟的故乡,既是自然的选择,也是为保护这个种群作出的人类探索。
若仔细观察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它正好位于葛洲坝电站下游尾水区,机组发电后的尾水使水流、水温条件满足中华鲟产卵需要。
而电站下游是禁航禁捕区域,人类活动少,又给中华鲟繁殖活动排除了干扰,给中华鲟营造了一个新的“产房”。
▵4月14日,2018年中华鲟放流活动在城区胭脂园举行。记者严晓冬 摄
每年春季枯水期时,三峡工程还通过制造“人工桃花汛”,有效促进四大家鱼产卵繁殖。
而这些年,为护佑这片生态舞台,宜昌下决心解长江化工之围,治非法码头之困,复长江岸线之绿,用更好的生态,留住中华鲟的乡愁。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这片生态舞台上,10余头江豚以微笑示人,用它们曼妙的身姿尽情放舞,为这次中华鲟放归“暖场”。
放归“演出”一分钟,幕后却是十几年功。
为保护这个群体,1982年,。
这个研究所,直接主导了60场鲟鱼归江“演出”,并一直在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上求突破。
近30年追寻,2009年,世界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华鲟在坝区基地而出。
这里有个概念需要解释一下:子一代,子二代。
子一代是指过去在长江里捕捞的中华鲟雌雄亲鱼,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人工受精、孵化、养殖,培育出来的中华鲟。
而所谓子二代,是子一代中华鲟在纯淡水环境下培育多年,不经过海淡水洄游过程,再通过人工诱导与调控,使其性腺发育成熟,成功繁育出下一代。由这一代繁殖的叫“子 N 代”。
经过多年的幕后追踪,结果显示,大规格放流子二代中华鲟进入河口水域的比例超过50%。
按此测算,2009年以来放流的17475尾中华鲟有约9400尾进入大海,对中华鲟自然资源的补充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活在这个星球的每一个你我,都是30多年,60场鲟回演出的观众。
做一个文明观众,是情怀,更是责任。
▵全国各地志愿者和学生代表近1000人参加了放流活动。记者黄余洋 摄
尽管调查显示,滥捕滥捞、水运发展是影响长江水生动物生存的主因,似乎与个体无关。
但千河万流归长江,生产生活中的每一滴水,把我们每一个人同长江无时无刻连接在一起。
科研人员说,中华鲟洄游到产卵地再返回大海这段期间,在长江里什么也不吃,可谓为长江带来了生命,却不对长江有些微索取。
我们可否将对自然的索取变得少一点,给予生态的美好更加多一些?
如此,这场鲟游大戏,才会变得更加耐看。
往期回顾
【白龙岗纪事(54)】今天讲个故事,关于夷陵和远安......
【白龙岗纪事(53)】宜昌向全国发出邀请
来源 | 三峡日报微信
文字 | 雷鹏程
图片 | 严晓冬、黄余洋
编辑 | 六月
友情链接